06 论荷花“意象”摄影

佛教世界中的观音菩萨常屹立荷花之上普度众生,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洁净圣花,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。自从摄影机发明后,关于荷花的摄影佳作层出不穷,摄影人材辈出。

拍摄荷花,即使选择最美丽的部份印在相片上,其结果都比不上实景美。原因是直接照搬的拍照没有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和提炼。一旦摄影者对实景中的荷花进行细心地观察、品味及情感意会,并结合一定的摄影技巧进行拍摄,这样拍摄出来的荷花是花亦非花,她是经过摄影者艺术创作的结果,她必定高于实景胜于实景。此种摄影手法我称之为“荷花意像摄影”。如何将荷花具像加主观性思维再现于作品中,主观性的荷花印象如何再现?大有文章可述。

主观性思维来源于何处?来源于平时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,来源于我们对人类的深刻认识及丰富情感。所谓“功夫在诗外”,讲的就是此道理。

夏日炎炎,荷花红白粉紫正艳,荷叶婀娜多姿摇曳,微风带着清香扑鼻而来……此时身处其中主观性印象就易于产生。先入为主,人生第一次所见的荷花印象最深刻,日后看到任何形式的荷花,脑海中都会荡漾着清香。

神州大地都有荷花踪迹,想寻找荷花的灵感和神韵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,有荷花的地方就有它。香港的元朗杨屋村、元朗水尾村、南生围都是拍摄荷花的好地方。

当辛勤拍摄的荷花作品被他人赞美:“这荷花真漂亮!”充其量看者只是对实景花朵的赞美,而不是对摄影作品的赞赏。请不要失望,将荷花变为“意像”后,就不再有人只赞花朵漂亮了,而取代的评价之辞将会是美与不美。因为“意像”荷花已具有了美学的内涵,达到了美学的高度了。此时的荷花已附着了拍摄者的主观情感,是经拍摄者“改造”后的荷花,已不再是实景之荷了。

关于荷花“意像”的摄影技巧,有法可寻:

第一:逆向思维法(或称反向思维)。成功的荷花摄影作品一般都是以花朵为主体,叶为宾体。但按快门前的构图考虑:以花托叶,叶是主体花是宾体。以叶托水,水是主体叶是宾体等等。这样逆向思维不易流于平俗。一幅佳作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依存的。

第二:构图诗意法。选择参差不齐,高低有律的或离群的荷花、叶,飘逸感易于浮现,残花败叶富有诗意,易生神韵。荷花“意像”摄影忌大特写,忌四平八稳,忌画不透气,忌没层次,忌无主次,忌乱七八糟,否则诗情画意难以浮现,飘逸不起来。

第三:呼应思维法。先定主题,如选择一花为主体,其他一切都要以一花为中心意倾花朵,不能各自为主貌合神离。

第四:环境衬托法。大面积荷叶衬托鲜艳荷花或残败荷花。利用池边植物(必须虚化)衬托荷花、叶,亦可以择水面或天空衬托荷花、蕾、叶、莲蓬头等等。

第五:环境睻染法。运用镜头功能溶化主体前后物体的形象和色彩,效果特别。用超大光圈或超长镜头容易达成。

第六:荷花半工意法。刻意的朦胧意境中出现一些清晰影像,这样就叫半工意法。用反射镜头最易达成。

第七:荷花写意法。刻意的模糊拍摄,不管拍摄有多糟糕,最基本给观者感受到荷花还是荷花。这样就叫写意法。写意分成功与失败,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。用多次曝光或慢快门一次曝光容易达成。 (具体技术操作可以参考本网页03《论“意像”摄影》第二章《“意像”摄影技术入门》) 

明白了以上七法,再加上实际训练操作,在创作荷花“意像”上就不会有很大困难了。要牢记一句话:“画有法,画无定法”。亦称“相有法,相无定法。”

“愿君多努力,’意像’满庭植。夏季茂盛长,秋果共分赏。”

多谢雅赏! (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浅见,如有错误欢迎指正。)

作品拍摄于2009年